新闻中心News
严汉平:延安如何推动传统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凤凰联盟平台
凤凰网财经讯 延安,这座中国革命的历史名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依托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延安市市长严汉平就延安如何推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答凤凰网财经问。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严汉平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红色研学等方面提交了8条建议,其中特别强调了支持延安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议。 作为资源型城市,延安在推动传统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着明确的路径。严汉平表示,近年来,延安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扎实做好“稳控转”文章,加快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在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方面,严汉平指出,县域经济是延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延安将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凤凰联盟官网富民,精准选定县域产业发展赛道,优化完善“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推动产业功能县依托能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产业,农产品主产县积极发展苹果、畜牧、小杂粮、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生态功能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旅游名县。 此外,延安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延安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多个重点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多个审批事项实现“跨区通办”和“全省通办”。下一步,延安将聚焦营商环境体制机制障碍和经营主体关注的堵点难点,深入开展一系列“小切口”改革,着力打造更加稳定、高效、公平、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严汉平:今年全国“两会”,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红色研学等方面提交了8条建议,其中有一条关于支持延安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近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2019年全市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交流基地,我们接续奋斗、持续攻坚,经济总量由2015年的119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383亿元、翻了近一番,人均GDP由5.2万元增加到10.5万元、增长1.0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775元增加到17705元、增长64.3%,老区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是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年,我们希望国家发改委支持延安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帮助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延安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严汉平:近年来,延安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扎实做好“稳控转”文章,加快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2024年生产原油1408.5万吨,加工原油982.5万吨,生产原煤5662万吨、天然气112.2亿方、LNG228.2万吨、发电量357.7亿千瓦时,实现能源工业产值205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 我们将持续稳煤、扩油、增气、兴电,大力推广黄陵矿业智能化开采、CO2驱油与封存等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油田”“智能矿井”,以集约绿色开发释放优质产能,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 以科技创新赋能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建好用好秦创原(延安)创新驱动平台,加强与秦创原总窗口、科研院所等资源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延转化应用,大力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伴生气分级利用工程,前瞻布局一批聚酯类、烯烃、芳烃类等精细化工项目,到“十四五”末石油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70%、煤炭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0%,加快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推动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用好“专班+链长+链主企业+责任部门+金融机构+专家团队”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延安千万吨炼化一体化、百万吨洗中煤、陕煤黄陵店头电厂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推进石油化工、伴生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煤电等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到今年年底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400亿元以上。 凤凰网财经:延安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严汉平:县域经济是延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900.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79.8%,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区达到5个、占全省的14.8%,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3个,黄陵、吴起、志丹、宝塔4个县区入选西部百强县区。 我们将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精准选定县域产业发展赛道,优化完善“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推动产业功能县依托能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产业,农产品主产县积极发展苹果、畜牧、小杂粮、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生态功能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旅游名县。 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发挥省级能源装备制造中试基地、延安苹果研究院等平台牵引作用,出台引才聚才10条措施,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县域聚集。 实施新质工业园区建设工程,坚持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政策集成支持,推动产业园区升级晋档,发挥11家县域省级化工园区优势开展精准招商,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把园区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先行区、改革开放引领区、绿色发展先导区、吸纳就业核心区,不断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 严汉平: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16个重点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市级44个审批事项实现“跨区通办”,300个事项实现“全省通办”,72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容缺受理,涌现出宝塔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吴起县“一证准营改革”等一批典型,跨省域“1+N”远程异地评标做法全省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六个一”创新做法全国推广,服务企业周“解难”机制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延安被确定为国家商品交易市场创新监管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截至2024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到25.68万户,其中企业6.52万户、增长5.5%。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营商环境体制机制障碍和经营主体关注的堵点难点,深入开展监管执法规范化、水电气网一窗化、企业注销快捷化等“小切口”改革。以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解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以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解出企业贡献度,以服务群众周“解忧”解出群众满意度,通过“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着力打造预期更稳定的政策环境、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更公平的市场环境、配置更高效的要素环境、支撑更有力的产业环境、流动更便利的开放环境、监管更规范的法治环境、活力更充盈的人文环境、生态更优美的自然环境、风气更清朗的政治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