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理论凤凰联盟app专刊|优化从“粮”到“食”产业链价值链

2025-02-08 02:40: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通过打造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建立集仓储、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加工园区。不同规模、不同专长的企业在集群内部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成长。这种“以大带小”模式使粮食加工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粮食转化过程中,粮食加工处于全产业链核心地位。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力实施千万吨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延伸‘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价值链”,为黑龙江粮食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应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保障农户收益为核心目标,通过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实现粮食产销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将粮食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粮食加工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粮深加工产品,如优质大米、玉米精深加工制品、特色杂粮食品等,凤凰联盟登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提升黑龙江粮食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理论凤凰联盟app专刊|优化从“粮”到“食”产业链价值链

  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全省范围内的品牌推广和精准营销,推动黑龙江粮食产品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使粮食加工产业逐步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型。以水稻加工为例,可以依托黑龙江寒地黑土的优质水稻资源,打造绿色、有机、高端大米品牌,通过精细加工和精准营销将黑龙江大米推向高端市场,提升产品利润空间。

  充分发挥县域贴近原料产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培育一批立足本地的县域粮食加工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技术、智能化生产等领域给予县域粮食加工企业以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还应加强对县域粮食加工企业的管理培训与技术指导,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县域粮食加工业的增值效应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也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和产品销售多元化。通过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将县域特色粮食加工产品打造成优质品牌,开展定制化产品推广。

  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粮食加工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产粮大县建设小型粮食加工厂,对当地粮食进行初加工和部分精深加工,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将加工增值收益留在县域。

  通过培育壮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粮食加工产业集群,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建设高标准的粮食加工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吸引更多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粮食加工企业入驻,使之成为产业集聚高地。创造良好的园区营商环境,降低粮食加工企业的运营成本。

  通过打造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建立集仓储、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加工园区,进一步推动粮食加工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不同规模、不同专长的企业在集群内部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大型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引领产业发展,带动中小企业成长。中小企业则可以更加专注于细分领域或配套环节,为龙头企业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以大带小”模式使粮食加工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促进地方经济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为地方带来大量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如房地产、餐饮、商业服务等相关行业协同发展,使粮食加工业不仅仅局限于加工环节,还能够为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横向合作和补偿机制,加强省际对口合作。应主动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粮食主销区省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粮食加工业基地。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构建长期稳定且紧密的粮食产品供销合作关系,借助其电商平台、物流网络等优势将黑龙江的粮食产品推广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加强省际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黑龙江可以派遣优秀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粮食主销区学习先进经验。粮食主销区则可派遣专家团队到黑龙江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粮食加工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通过人才与技术的双向流动促进省际的协同创新。

  通过横向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其他省份的资源与优势,可以根据主销区省份从黑龙江采购粮食的数量与价值,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产业合作发展基金,支持黑龙江粮食加工业的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等。

搜索